
▲圖為白鶴灘水電站。
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要依托制造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前瞻部署未來產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富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
山高水長映蜀道,川流不息繪蜀情。四川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四川考察調研,強調“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在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賦予四川建設“兩高地、兩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務,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把握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實現良好開局,離不開強大的能源資源做“后盾”。作為能源大省,四川水電裝機、發電量居全國首位,西電東送,全國每100度水電有30度產自四川;天然氣資源量、年產量領跑全國,西氣東輸,全國每100立方米天然氣有26立方米產自四川;全國60%的核電機組、50%的大型軋鋼設備和大型電站鑄鍛件、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和汽輪機均在四川制造;太陽能電池片產量占全國的1/6……不久前,《中國能源報》記者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走進四川的能源企業、重大項目、生產一線,感受新時代治蜀興川的創業激情和綠色動能。
成渝經濟圈培育西部新增長極
大工程有力保障兩地能源供應
蜀水繞巴山,川渝一家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四川現代化建設的總牽引。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錨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目標,四川著力推動區域布局協調,把加快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發展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和支撐性工程。截至目前,成德眉資正由“四城”變“一圈”。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跑出加速度。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發布300個重大項目清單,項目覆蓋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協同創新、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等多個領域。其中,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以下簡稱“川渝工程”)等項目的建設,將使成渝能源安全保障更堅實、能源輸送“大動脈”更通暢。川渝地區水電資源豐富,但多以點對點形式通過直流外送,無法滿足兩地日益增長的電力負荷需求。作為西南地區首個特高壓交流工程,川渝工程起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止于重慶市銅梁區,新建四川甘孜、天府南、成都東和重慶銅梁4座特高壓變電站,于2024年底投運,將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滿足雅礱江、大渡河新增水電可靠送出,提升西南電網整體供電能力和運行可靠性。在樂山井研縣鎮陽鎮兩河村,川渝工程天府南變電站四周群山起伏,綠意盎然。變電站場挖平了幾座山,總挖填方量達280萬立方米,大約相當于386個足球場的體積。不遠處,一條條輸電線路從變電站出發,延伸至天際。“天府南變電站是川渝工程的樞紐中心,西接甘孜、北送成都東、東至重慶銅梁,處于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Y字支撐點。”川渝工程天府南區域項目部常務副主任吉祥劍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4座變電站變電總容量達2400萬千伏安,可承接川西地區清潔電力,使我國西南電網的主網架電壓等級從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為加快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電力安全保障。以特高壓為代表的能源大工程連接成渝、賦能成渝,能源生產基地則進一步夯實“雙城”保供基石。西氣東輸、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樞紐節點,全國重要天然氣氣源地,四川省重要煤炭生產基地、水能資源開發富集區和“風光”資源開發潛力區……被稱為“川北門戶、蜀道咽喉”的四川廣元,當前正聚力建設成渝地區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全方位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腹地建設。位于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清江石羊工業園區的中煤廣元煤電一體化項目現場,塔吊林立,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工程建設如火如荼。該項目規劃建設200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投產后年發電量預計90億千瓦時,同時計劃建成靜態儲備煤炭120萬噸、年流通規模1000萬噸的煤炭儲備基地,新建2座條形儲煤場,配套建設煤炭運輸系統快速裝車系統、封閉式煤場帶式運輸系統等設施設備。作為成渝地區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廣元構建區域綜合能源配置樞紐和區域能源產業發展新高地的藍圖已經鋪展。
科技創新推動智造出實效
讓“老底子”煥發新活力
作為科教資源大省,四川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能源裝備制造業成績亮眼——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核電汽輪發電機組、世界最高海拔風電機組、世界最長海上風電葉片、世界最大單機容量海上風電機組、世界最大1000兆瓦白鶴灘水電機組、亞洲首臺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地殼一號”萬米鉆機、世界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空氣透平膨脹機組……一個個國之重器,近年都在四川研制成功。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走進位于四川德陽的東方電氣集團國內首個葉片加工無人車間,生產區域寬敞有序,葉片加工黑燈產線、高溫透平產線、智能倉儲物流中心、生產數據中心有序布局,設備控制臺和監控系統環繞四周。“這里是東方電氣集團數字化工程建設示范項目,國內首條葉片加工黑燈產線深度融合5G、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邊緣計算、機器視覺等信息技術,集成高端多軸數控加工及智能設備,可實現24小時無人干預連續加工。”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葉片車間負責人介紹。葉片智造只是四川創新求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四川以企業為主體,牽頭組建技術創新中心或創新聯合體,讓實驗室牽手生產線,大力鼓勵、包容顛覆性、前沿性、引領性創新,在重視“從0到1”創新的同時,鉚勁“原點突破式”創新,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產業成品和發展結果。在德陽,東方電氣集團聯合產業鏈上、中、下游近300家單位開展聯合攻關,成功具備設計、制造重型燃機全部部件的能力,歷時十幾年攻關,自主研制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并實現商用。在成都,通威全球創新研發中心于2024年6月建成投用,聚焦開展新型電池和組件技術、重要關鍵技術的研發與中試,在硬件條件、研發團隊、研發成果等方面為下一代高效電池組件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和專利儲備。在宜賓,我國自主研制的CF3核燃料組件2019年在亞洲最大壓水堆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中核建中完成批量化制造,我國成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核燃料設計制造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當前,四川裝備制造具備高精度、多視角和大數據處理能力,引領國內裝備制造行業數字化轉型。東方電氣集團全國重點實驗室已建成國內最完善的材料數據庫、部件試驗平臺集群和整機試驗平臺,基于此,我國成功突破重型燃氣輪機及后葉片燃燒器等高端部件的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陸續掌握焊接技術、轉子制造、耐熱鋼轉子材料以及高溫抗氧化涂層等關鍵核心技術。向“新”轉型,向“新”升級。四川正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開啟新一輪建設重點,一條線是推動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另一條線是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將充分發揮科技助推器作用,做好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三篇文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提質、增效,努力讓老底子煥發出新活力。
產業集群助力新發展
新興產業驅動新賽道
2024年11月19日,宜賓港。掛載四川企業制造鋰電池集裝箱的列車緩緩駛出,奔赴上海,宜賓與貴陽、重慶同步實現全國電動汽車動力鋰電池鐵路運輸“零的突破”。作為中國動力電池之都,宜賓已構建起從基礎原材料到電池回收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生態,動力電池銷量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占全國15%以上。2023年,全市動力電池產能達到180吉瓦時,動力電池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2024年,全市動力電池產業實現產值1058億元、增長4.2%,全年動力電池銷售128.3吉瓦時、增長33.18%,占全省85%以上、占全國16%以上。傳統產業迭代、新興產業搶灘。在四川,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現代產業發展方興未艾。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依托制造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前瞻部署未來產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富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位于宜賓興港路東段的宜賓鋰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黨總支書記鄧萍介紹,宜賓正在加快建設千億級全球一流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借此機遇,該公司依托院士創新中心作為研發基地,緊跟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加快推動更高安全、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先進電池材料研發創新并實現量產。“2025年,我們將持續完善公司產業鏈規劃和布局,整合優勢資源,大力推進強鏈、補鏈工作,構建一個從礦產資源開發、先進材料生產到鋰電池回收利用的全方位鋰電產業鏈。”鄧萍手指公司展板藍圖介紹。近年來,四川將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化工、先進材料等六大產業定位為支柱產業,積極推進質量提升和規模倍增計劃,目前已培育出三個產值超萬億的產業集群、三個獲國家認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九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6.1%的增速,其中晶硅光伏、動力電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宜賓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陶學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宜賓采取“產業發展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鞏固和提升傳統產業,另一方面加速新興產業的成長,推動產業向以數字經濟新藍海和綠色新能源為核心的“一藍一綠”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在此過程中,以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晶硅光伏、智能終端等為代表的綠色產業,已成為推動宜賓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動力電池之外,晶硅光伏是四川加快能源轉型的另一顆“綠色心臟”。四川擁有32家光伏生產企業和28家應用企業,全球光伏行業前十強中有6家在四川投資興業。全省光伏產品綜合產能排名全國前三,打造了從硅料到硅片,再到電池片、組件,以及光伏發電系統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協同體系,形成全周期產業生態。2023年,四川光伏產業營收突破2500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約14%。
千河匯聚成就全國水電大省
多能互補構建新型能源基地
四川是“千河之省”,水能資源豐富,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等眾多河流縱橫交錯。截至2024年6月,四川省清潔能源裝機達到1.17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1.02億千瓦,規模和年發電量均領跑全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促進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發展。位列“中國十三大水電基地”之首的金沙江水電基地,下游河段(攀枝花至宜賓)規劃建設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4個梯級電站總裝機達4646萬千瓦,規模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4座水電站發揮出聯合防洪調度、增加航運效益、提高電站總體發電量等多重效應。在四川和云南交界處,總裝機全球第二的白鶴灘水電站,每年將來自金沙江的清潔水電源源不斷送往華東地區,16臺機組1天的發電量可滿足1.48億人一天的生活用電。在攀枝花,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金沙江中游銀江水電站首臺機組于2024年12月31日投產發電。這座全國唯一在城市中心區布局的大型水電站,將推動攀枝花市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設全國重要清潔能源基地。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總裝機111.6萬千瓦的大渡河硬梁包水電站首臺機組2024年12月28日投產發電。這座國內裝機容量最大的一站兩廠房聯合送出電站,每年可提供清潔能源超51.8億千瓦時。“大水電”之外,“水風光”互補正蓄勢發力。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流域同樣是“風光”資源富集區,四川目前正積極推進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建設,預計建成后裝機規模將達到約8000萬千瓦。該基地由雅礱江流域22級水電站、8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16個大型風電場、40個大型光伏電站組成,年均發電量約2000億千瓦時,相當于四川省年用電量的一半。基地本階段規劃裝機規模7800萬千瓦,預計2035年全面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水風光一體化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目前,雅礱江流域已建成7座水電站和一批新能源項目,已投產綠色清潔能源裝機約21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累計貢獻綠色能源超1萬億千瓦時。江河奔流,綠動蓬勃;鐵塔銀線,賦能成渝;智造重鎮,鑄就重器;產業蛻變,創新鉚勁……作為國家戰略腹地,川蜀大地立足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氣、韌性和后勁,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促進中部崛起,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