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結構性就業矛盾是指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導致“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
如何構建系統完備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造更加匹配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勞動者隊伍,讓結構性就業矛盾得到有效緩解?本版今起推出“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系列報道,走訪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領域,展現各地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的新經驗和新成效,敬請關注。
近年來,四川省德陽市制造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在“大國重器”的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譽為“重裝之都”。“重裝之都”背后是技能人才的支撐。優化激勵機制,創新培訓模式,打造人才品牌,德陽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一批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德陽工匠”脫穎而出。目前德陽市共有技能人才23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51萬人,基本適應制造業健康發展需求,正為行業向高端智造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打造人才品牌
樹立技術標桿
輕按控制器,機械臂隨之擺動,火光之間,一條美麗的焊縫便被“畫”出來。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文仲波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操作間內,青年工人們正圍在文仲波的背后觀摩。
對文仲波而言,制造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傳幫帶”。當學徒時他就對技術較真,琢磨不明白就不離開焊機,文仲波的師父也跟著放棄休息時間,手把手教。成長起來后,他成立工作室,把重大項目攻關、生產和焊工培訓一起抓。
“解決‘卡脖子’問題,離不開優秀的團隊。”在一項重型燃機原型機制造攻關中,文仲波與學生在成型件精度極差的情況下,采用純手工二次精細成型,成功焊接完成燃機燃燒器焊接原型機,做出了重要貢獻。工作室中每個小組各自設置攻關課題和目標,年輕人開始嶄露頭角,已有9人陸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四川省技術能手”等榮譽。